电动车电池为何频频起火?这4个热失控诱因你必须警惕!
发布时间:2025-08-04
锂离子电池(LIBs)作为现代电子设备和电动交通工具的核心动力源,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、电动汽车(EV)以及个人轻型电动车(PLEV)如电动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。尽管其具备高能量密度、长循环寿命和快速充电等优势,但热失控(TR) 仍是锂电池最严重的安全隐患。当电池温度超过临界阈值(通常为150-180℃),将引发不可控的自加热循环,释放大量热量和有毒气体,导致火灾甚至爆炸。
随着PLEV电池火灾事故频发,深入理解热失控机制并采取预防措施变得尤为迫切。本文将从机理到解决方案展开系统分析。
图:热失控过程示意图
热失控是锂电池内部产热速率超过散热能力时发生的链式化学反应,具有自持续加速特性,直至电池内可燃物完全消耗。其核心表现包括:
触发阈值:
150-180℃时电解液与电极材料发生放热反应
温升速度:
反应释放热量使温度飙升至1000℃以上
传播风险:
高温可能引发相邻电池单元发生热蔓延(Thermal Propagation)
图:热失控导致的气体喷发过程
气体成分:
电解液分解产生氢气、一氧化碳等易燃有毒气体
压力积聚:
密封壳体内部压力骤增导致爆裂
二次灾害:
喷发气体遇火花可能引发爆炸
燃烧特性:
火焰温度超1000℃,阴极材料分解释放助燃氧气
灭火难点:
传统窒息法灭火失效,需持续降温控制
有毒排放:
释放氢氟酸(HF)等腐蚀性气体,危害呼吸道
图:电池模组内热蔓延路径
碰撞与穿刺
振动疲劳
工程防护建议
图:过充/过放引发内部结构劣化
过充电
过放电
BMS失效
环境高温
散热不足
热管理缺陷
金属杂质
隔膜缺陷
劣质电芯
隔热屏障
冷却系统
结构优化
三重监控
主动保护
预警机制
| LFP | 高 | ||
4. 用户端防护措施
充电规范
存放要求
异常识别
气体传感器
多级预警系统
法规标准
制造商责任
技术创新
数据来源:英国个人轻型电动车(PLEV)电池安全研究报告
随着电动交通和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,锂电池热失控防护需要材料研发、工程设计和用户教育的多维协同。通过优化热管理设计(如SMT铜条导热方案)、普及智能BMS系统、推广LFP等安全化学体系,我们有能力构建更可靠的能源存储生态系统。固态电池等新一代技术将最终引领行业进入“零热失控”时代。